在暑期创作大赛中,梁山并没有传说中的一百单八将,但却实实在在有三十六位天罡星。这一段历史,宋江的起义,不仅在《宋史》中有所记载,许多当时的宋朝百姓也曾亲眼目睹了三十六位英雄招安后所享受的特殊优待。宋徽宗宣和年间的济南府教授、太学博士李若水,曾写诗表达对这件事的不满。诗中提到:“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
这些梁山英雄的形象可谓狰狞:他们骑着高头大马,手持利刃,迈入城中,接受了宋朝政府的封官赐爵,这便是那句“杀人放火金腰带”的真实写照。许多人当时讽刺道:“想做官,受招安”。其中,侯蒙提出招安的八宗罪,直言招安的后果深远且极具破坏性。他指出,“杀人者死,造反者族,法也。宋江起为盗,三十六人横行河朔,劫掠十郡,祸害四方。朝廷却轻易赦免他们,违背了国家的法治,进而破坏了社会秩序。”如果有罪的人不受惩罚,而反而得到封官加禄,那么正直守法的人会开始怀疑遵纪守法的意义,久而久之,这种恶果将成千上万年的难题。
展开剩余75%说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鲁智深和武松这两位梁山的英雄,他们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人物,历史上也确实有他们的存在。传说,上海的青帮大佬们曾亲自见过武松的骸骨,并且为他修复了墓地。而在迁墓的过程中,竟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武松的身材确实如传说中那样彪悍。他不仅高大,还是一个极具英雄气概的人。相比之下,鲁智深的下落却鲜有人知,很多人都在探讨他是否真如故事所述“坐化”了。至今,他的墓地或遗迹,依然是一个谜。
关于鲁智深和武松的历史,南宋理宗景定年间的官员龚开曾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做过一番评价。对鲁智深的描述是“花和尚鲁智深: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而武松则被评价为“行者武松:汝优婆塞(即居士),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对于这段历史的真相,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蔡东藩先生曾考证并亲自考察过杭州的相关历史遗址。他回忆道,自己时常往返于杭州,走访古迹,其中便有张顺祠、时迁庙以及西湖边的武松墓。他认为,这些墓地应该有其历史根据,而非虚构的故事。在20世纪初,上海滩的青帮人物杜月笙、黄金荣等人曾共同迁移武松的墓地。至于他们为何如此重视这一举动,许多报纸也做了详尽报道。有一篇报道中提到,他们修墓时刻上了“义士武松之墓”字样,墓碑旁的署名显示了他们的参与。这也体现了这些上海帮派人物对武松的极高敬意。
然而,武松的墓究竟是否真实存在,其实已经有了确凿的证据。在1964年,杭州西湖的多个历史遗址,包括苏小小墓和武松墓,都遭到过开掘。虽然大部分墓穴的尸骨已经腐烂,但在武松墓中,的确找到了他的白骨,且骸骨非常高大。这也证明了武松确实是一个身形高大的豪杰。而有关鲁智深的去向,则更为神秘,他是否也曾在杭州长眠,至今无人知晓。
历史上的六和寺,亦如杭州的许多名胜,曾多次重建。六和塔的修建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太祖赵匡胤时期,由吴越国王钱弘俶主持建设,意在镇压江潮,保障杭州的安全。至今,我们可以在六和寺找到其历史的痕迹,但关于鲁智深的遗址,却依然没有任何明确记载。
蔡东藩的考证认为,武松在杭州曾斩获“方七佛”,但他因伤病向上司请辞,决定以修行为终老。他的辞行,不仅代表着梁山好汉们的各自告别,也意味着他们没有参与征讨方腊的最后一战。因此,武松的身影深深刻在了杭州,而鲁智深的去向,却仍然笼罩在一层迷雾中。
关于鲁智深的“坐化”之谜,《水浒传》并没有明确提到他是否真的死亡,只是提到他“坐在那里不动了”。这一表述,似乎暗示着鲁智深的去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死亡,而是他选择以另一种方式结束生命。历史中,无论是武松还是鲁智深,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奇,而他们的最终归宿,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或许,正如某些学者所推测,鲁智深的死并非是他“坐化”后的结果,反而他可能有意让自己消失于世,避免成为后人瞻仰的对象。就像历史上所有伟大的人物一样,他们或许宁愿让自己的故事成为传奇,留给世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发布于:天津市瑞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