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无用论”的喧嚣,实则是对时代需求的误读。
国家战略需要跨文化传播能力,城市群建设渴求国际治理人才,文科的价值正以更立体的形态凸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用亮眼的录取数据有力回击了这一偏见,不论对文科如何“唱衰”,总有不少考生愿意投身人文社科的伟业。在广东省内,广外各专业组生源情况火爆,均一次满档;最低投档分达580分,对应位次11073,两项数据与去年相比也均有明显提升。
尤其在投档最低位次上,广外历史类较去年暴涨3482位,跻身广东高校第6位、广东省属高校前3名。历史类高分段考生大幅增加,中分段生源位次显著上移,生源质量再度创下新高。
展开剩余76%事实上,今年并不是广外历史类首次实现逆势增长,以“深化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路,广外将文科专业先后整合为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人才组、复合型多语拔尖人才组、全球经济治理人才组、卓越涉外法治与商科人才组、复合财会菁英人才组、国际事务菁英人才组等多个招生大类。依托相关优势学科提供复合培养、双学士学位等特色培养模式,不断强化与国家战略、大湾区发展需求的深度对接,使相关专业的发展方向明晰可见,有力回击当下泛滥的“文科无用论”,奠定考生尤其是拔尖考生填报文科专业的底气。
因此,即使是首年招生的葡萄牙语+国贸、国贸+法学、金融学+法学等双学士学位项目,亦能收获不少拔尖生源;法学、英语(含师范)、西班牙语(国贸双学士学位)、法语(国贸双学士学位)、汉语言文学(师范)、会计学等传统优势专业继续保持高位优势。
当然,“聚焦国家战略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只是广外办学的一个侧面,由于上述专业多采用“外语+其他学科”的交叉培养,所需学科资源亦成倍增长。倘若广外没有有足够的学科力量作为支撑,“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也会沦为空谈。
办学60多年来,广外在探索“外语+”的过程中,成功构建起服务国家战略与大湾区发展的特色学科体系,以学科建设的顶尖实力实现“跨界融通”的不断突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该校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建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引领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并在翻译学科领域,牵头制定多项国家标准,为行业发展立规塑形。如今,广外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近五年蝉联软科“中国顶尖学科”,稳居全国第三;语言学学科跻身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球前201-250 ,更首次登上全球权威排名——US News 全球最佳院校榜单,彰显出扎实的学科实力。
围绕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翻译学等研究方向,广外打破学科壁垒,培育形成区域国别研究、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语言与人工智能等五大交叉学科集群,实现了从单一外语学科向多元交叉体系的跨越——
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中,广外代表队斩获全国一等奖,赢得通往海牙国际赛的门票。通过“语言+法学”的交叉培养模式,学生所得不仅是专业基础的进一步强化,更实现“专业+语言”的双提升。
学科排名中,广外法学、应用经济学跻身“中国一流学科”;工商管理学进入全国前20%;新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位列前30%;理论经济学、政治学学科排名全国前40%;网络空间安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排名全国前50%。社会科学总论和工程学更是同时跻身ESI全球前1%,成为国内唯一获此成绩的外语类院校。
在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评级”中,广外位居全国第43位。并以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成绩,在全国外语类院校中稳居前二。既守住了外语学科的“根”,又扎稳了交叉学科的“干”,让学科建设在服务战略需求中不断“开枝散叶”。
以复合人才培养为刃,破“文科无用论”迷思。广外既扎根国家战略与大湾区需求,又以顶尖学科实力为基,让文科专业焕发强劲生命力。选择广外的学生与家长,无疑展现了卓越眼光 —— 他们既看重学校深厚的学科积淀与创新培养模式,更洞悉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广阔前景,这份选择,既是对广外办学理念的认可,更是为未来发展抢占先机的明智之举。
发布于:安徽省瑞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